| 会员登录 | 申请入会 |  
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联系我们 |  
 
首页 简介 章程 历史沿革 组织机构 国际往来 海峡两岸 科学普及 学术年会 论文集 通讯 获奖荣誉 年度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38期 > 各分支机构及省市昆虫学会活动情况
黑龙江省昆虫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1-29 |  

2014年,黑龙江省昆虫学会学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务实创新、注重实效,引领科技、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在中国昆虫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会员的积极支持及配合下,圆满的完成了2014年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

1.健全理事会制度,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学会始终坚持按学会章程办事,健全理事会制度,坚持民主办会,年初定期召开常务理事工作会议,总结学会工作,研究讨论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以及讨论决定学会的重大事宜。本年度召开了两次常务理事会,进行了2013年学会工作总结并制定了2014年工作计划。

2.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及科技服务活动

积极进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活动,每年春季到农区指导农民防治虫害,针对黑龙江省常见的农林害虫进行防治宣传,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广场、社区、发放宣传资料等)为农民提供虫害防治宣传。深入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解决农药生产及剂型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3.建言献策

做好黑龙江省有害昆虫的测报工作,针对当前有害昆虫的发生情况,结合会员提供的虫害相关信息,撰写有害昆虫的预报措施,为政府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

4.依法办会定期年检

按规定收入会员会费,学会每年如实填写《社会团体年度检查报告书》,并对学会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进行年检盖章。

(二)简要业绩

1.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

本年度各会员单位获得国家级、省厅级、市级科研项目课题45项,获得数百万元的经费支持。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60篇,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

2.利用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在线网站开展昆虫学相关知识和农业害虫防治知识的普及。解答农民关于害虫防治问题1000余个,上传专业知识短文156篇,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害虫科学防控具有重要作用。

3.开设了有关昆虫学的科学普及课程,教授学生220名,普及了昆虫学知识,也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重点宣传。

4.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昆虫协会为依托,组织、推荐多名人员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昆虫摄影比赛”,并获得了由中国昆虫学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

5.协助东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对东北农业大学标本室的昆虫标本进行了归类、整理工作。目前,已基本上完成了目、科的归类和统计工作。

6.2014年7月,植保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东北研究基地,进行主要农作物农业害虫长期定位监测工作,目前基地相关基础设施等建设中。

(三)典型成果

1.重点开展了大豆害虫的防控研究

利用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对大豆根部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进行技术集成与综合,提出大豆根部害虫防治的综合技术并示范;在黑龙江省多个各试验站进行大豆根部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示范;培训农民技术骨干500余人,使之掌握大豆根部害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建立大豆根部害虫防治的综合技术。

同时,开展了以生态控制为核心的大豆蚜综合治理技术。明确大豆蚜在冬夏寄主上的分布、群体动态及天敌类群,研究越冬大豆蚜生态调控技术,开发以天敌调控及合理用药等生态控制为核心的大豆蚜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2.利用甜菜夜蛾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技术研究

近几年,植保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开展小蛾卵赤眼蜂繁殖、多旋翼无人机释放技术研究,并于2013年7月分别在哈尔滨黑龙江省农科院民主示范园区和齐齐哈尔分院、龙江县进行了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水稻二化螟和大豆食心虫的现场示范。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2014年在我院建立小型赤眼蜂生产车间,进行甜菜夜蛾的人工饲养和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繁育研究,生产车间,最大日生产蜂量为1000万头,可供1000亩地使用。同时,申报的哈尔滨市科技局成果转化项目,近期获得支持。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建立甜菜夜蛾卵生产线,采用人工饲料工厂化生产甜菜夜蛾卵,为利用小卵繁殖赤眼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利用多旋翼无人机精准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通过电脑和卫星联络,规化放蜂面积、投放路径和放蜂地点。3)、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了精确投放时间的保障。

3.双斑长跗萤叶甲优势天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调查

双斑长跗萤叶甲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日趋严重,且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黑龙江省农田的重要害虫。

2014年通过对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三个地区大豆田的双斑长跗萤叶甲群落结构调查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代,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危害植物叶片,8月中下旬种群数达到高峰期,9月中上旬钻入地表产卵越冬。成虫发生历期约70~80 d。各地区高峰期无明显差异;哈尔滨地区发生程度重于其他两个地区,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高粱田的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大豆田。

4.小型迁飞型的监测

自2008年以来,通过参加由中科院动物所主持的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作物蚜虫综合防技术研究”项目,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绥棱、齐齐哈尔和黑河地区建立小型迁飞性昆虫吸虫塔监测网络。在开展大豆蚜监测预警项目任务的同时,并进行其他小型迁飞型样本的定期采集和保存,为今后的样本整理分类提供保障。继续开展发生为害调查;开展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天敌种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明确其天敌资源。

5. 举办植物源生长调剂培训班

5月23日由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举办昆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培训班,昆虫学会秘书长东北林业大学张国财教授作了昆虫生长调节剂培训讲座,培训效果非常好,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森林保护工作技术人员的赞同,培训班系统讲授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我国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情况,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内容。

6.开展了全国林业领域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案列库建设培训班

为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案例教学,提高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培训班,培训时间为8月2日—5日,培训内容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案列库建设,共有10余所高校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东北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张国财教授承担了本次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包括淄博市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案例、蛀干害虫青杨脊虎天牛防治案列、应用植物源豚草微胶囊剂防治杨小舟蛾、应用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飞机防治分月扇舟蛾、杀铃脲的推广应用技术、人工助迁曲姬蜂防治樟子松球果象甲、宁南霉素在杨树烂皮病上的应用、林木用烟雾剂制剂的加工、林木用烟雾剂的林间释放技术、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繁殖与应用、赤眼蜂人工繁育及林间释放技术等十一部分内容。

(四)存在的问题

1.学会经费不足,开展学术活动受经费制约;

2. 学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

3.开展学术活动不够,学术气氛欠浓;

4. 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缺乏常态化;

5.学会与企业联系不够,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2004-2019 中国昆虫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48953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